副標題:《雙環學習 (Double-Loop Learning)》
在《綠洲計畫》的第二十六章,就在整個團隊為CI/CD流水線的成功改造而歡欣鼓舞時,艾佛勒卻拋出了一系列令人極度不適的問題。他沒有繼續討論「如何做得更好」,而是直指問題的根源:「為什麼在我們的組織裡,測試環境會被允許長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?」、「是什麼樣的壓力或假設,讓我們的工程師寫出了那些脆弱的測試?」
這些問題,像探照燈一樣,穿透了「行為」的表層,直接照射到團隊內心深處那些從未被審視過的、關於「價值觀」和「信念」的基石。團隊的氛圍,從慶祝的狂歡,瞬間轉為艱難而深刻的反思。這個從「解決症狀」到「探尋病根」的躍遷,正是組織學習理論中,最具挑戰性、也最具轉化力量的學習模式——雙環學習 (Double-Loop Learning)。
我們再次回到克里斯·阿基里斯 (Chris Argyris) 的那個「自動調溫器」的比喻。
如果說單環學習,是調溫器在忠實地執行「維持26度」這個目標。那麼,雙環學習,則是調溫器突然獲得了自我意識,它開始向它的主人提問:
「我們設定的『26度』這個目標,本身是正確的嗎?它真的是最適合當下環境和用戶需求的目標嗎?我們設定這個目標時,背後有哪些未曾言明的假設?這些假設,到今天還成立嗎?」
這個過程,形成了一個額外的、更深層次的回饋循環(第二個環),它不僅僅修正「行為」,更回過頭來審視和修正產生這些行為的「指導性變數」——即組織的目標、戰略、價值觀和潛在的文化假設。
阿基里斯認為,大多數組織都非常擅長單環學習,但極度缺乏雙環學習的能力。因為雙環學習,必然會觸及那些敏感的、根深蒂固的、甚至威脅到現有權力結構的「潛規則」。
雙環學習,是從「解決問題」到「重塑問題框架」的認知升級。
核心提問方式: 「我們是否在做對的事情 (Are we doing the right things)?」或者「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目標/政策/行為模式?我們背後的核心假設是什麼?」
焦點: 關注「心智模式 (Mental Models)」、「價值觀」和「潛在假設」。它旨在揭示和挑戰那些支配我們行為的、看不見的深層結構。
與單環學習的關係: 雙環學習並非要取代單環學習。一個健康的組織,需要兩種學習能力。單環學習負責在既定航道上「高效航行」,而雙環學習則負責在遇到風暴或發現新大陸時,質疑「我們是否需要改變航向」。
挑戰與障礙: 雙環學習之所以如此困難,是因為它會:
引發防禦心理: 挑戰一個人的基本假設,就像質疑他的人格和世界觀,很容易引發強烈的自我防衛。
暴露組織的「窘迫」: 它會揭示出組織中那些不一致的、甚至虛偽的地方(比如,公司標榜「創新」,但實際的獎勵機制卻在懲罰失敗)。
威脅現有權力: 雙環學習常常會質疑那些由領導層制定的戰略和目標,這在等級森嚴的組織中,幾乎是不被允許的。
第二十六章在整個《綠洲計畫》中,是進行的最深刻、也最高難度的一次干預。
選擇絕佳的「時機」: 他沒有在一開始就引入雙環學習,那樣只會嚇跑團隊。他選擇在團隊剛剛取得一次巨大的「單環學習」勝利、自信心和安全感都達到頂峰時,才提出這些挑戰性的問題。這個時機的選擇,確保了團隊有足夠的心理能量,去面對這種更深層次的反思。
精準的「探針式」提問: 他的提問,像一系列精準的探針,層層遞進,直指要害。他沒有給出自己的判斷,而是不斷地用「為什麼」,來引導團隊自己去進行「思想的考古」,挖掘出那些潛藏在行為背後的「潛在信念」(如:「開發比維護更重要」、「按時交付比高質量交付更重要」)。
將反思導向「系統性行動」: 雙環學習的最終目的,不是停留在形而上的反思,而是要產生更根本的、結構性的改變。艾佛勒成功地引導團隊,將他們對「潛在假設」的反思,轉化為三個極其重要的、能重塑系統規則的決策:
修改績效評估體系: 這是對「價值觀」最直接的重塑。
建立「質量憲章」: 將新的信念,以「社會契約」的形式固化下來。
設立「流程改進日」: 將「對系統進行反思」這件事本身,制度化。
賦予團隊「最高的學習能力」: 通過這次干預,艾佛勒教給團隊的,不再是某個具體的技能,而是「學會如何學習」的能力。他幫助團隊安裝了一套可以持續自我更新、自我批判的「作業系統」,這是一個顧問能給予客戶的最寶貴的禮物。
在團隊中練習雙環學習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技巧,但你可以從一些安全的個人練習開始。
練習一:「防禦性反應」的覺察: 在下一次,當你的觀點受到別人挑戰,而你感覺到自己立刻想反駁或辯護時,按個暫停鍵。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為什麼這個挑戰會讓我反應這麼大?它觸碰到了我內心哪個不容置疑的、深層次的信念或假設?」
練習二:「推論階梯」的回溯: 這是克里斯·阿基里斯的另一個經典工具。當你對某件事有了一個強烈的結論時(比如「我的老闆不信任我」),試著沿著「推論的階梯」往下走:
我這個結論,是基於哪些假設?
我這些假設,是基於我賦予的哪些意義?
我賦予的這些意義,是基於我選擇性觀察到的哪些數據?
而全部的、客觀的數據又是什麼?
這個練習能幫助你審視自己思維的跳躍,並挑戰自己的潛在假設。